微体古生物学报

在帽天山,为寒武纪生物修史

 

一个偏居我国西南边陲的实验室,却在国际古生物学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。在这里,化石研究已打开一个“三维世界”,研究可以深入到距今5.2亿年前古动物的神经……这个实验室的主人,就是把“澄江动物群”写进生物演化史册的云南大学古生物学研究团队。他们的科研成果不止一次登上《自然》等顶级学术期刊,让世人瞩目。

一榔头敲开个远古世界

时间回到1984年7月1日。35岁的侯先光拿着榔头爬上了云南玉溪市澄江县郁郁葱葱的帽天山。他在山石中敲啊敲,忽然,一个5分硬币大小的白印状化石出现在他眼前。侯先光眼睛直了,下意识地念叨:“这是5亿多年前的东西!”石头上的动物有头有尾,正是纳罗虫。

侯先光从没想过能在亚洲大陆发现纳罗虫,他更没有想到,这一榔头敲开了一个世界。随后的岁月里,他在帽天山挖出了数万块化石。澄江动物群就这样走进了古生物学的视野,走上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领奖台,走向了生物演化的教科书。帽天山化石地也因此入选世界自然遗产。

作为学界公认的“澄江动物群之父”,侯先光的工作并非挖石头那么简单。他描述了该化石群绝大多数动物新属种,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,多篇刊载于《自然》《科学》,还写出了5部英文专著。侯先光的探索,让国际古生物学界认识到,5亿年前地球生命的“寒武纪大爆发”,有壮阔的一幕发生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。

大约5.2亿年前,寒武纪的地球发生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巨变。今天地球上90%以上的动物门类都在当时短短几百万年里相继起源、出现。节肢、腕足、脊索动物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“集体亮相”,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。到今天,全球范围内只找到三个寒武纪大爆发的完整化石群,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南部、加拿大落基山脉,以及中国澄江。

2001年3月,侯先光创立了云南大学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心。2004年5月,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在云南大学成立,他任实验室主任。云大古生物学研究团队正式成军。

“这是‘云南虫’,其软躯体化石是所有化石里最珍贵的,谁能想象5亿多年后,我们还能在化石里看到它的脊索、肠道和腮弓,甚至生殖腺?这是‘九眼精灵’,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用腿走路的动物,从头到尾有九对骨板,像九只眼睛。这是‘林乔利虫’,外形如虾,今天有科学家认为它是虾的祖先……”说起团队发现的250余个古生物物种,侯先光如数家珍。

给化石拍一张“3D照片”

如今,80后教授刘煜成了实验室的新“管家”,接过了主动让贤的侯先光先生的接力棒。

在德国深造多年,入选中组部“青年千人计划”,刘煜面前的选择很多。但这位年轻的教授却在2016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云南大学。两年后,他就担起了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的担子,主持日常工作。

在刘煜带领下,实验室依旧硕果累累,在全国高校同类研究机构排名中稳居前十。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云南大学有2项入选,是除中国科学院外入选成果数最多的机构,其中一项就是刘煜领衔团队的成果。

刘煜等海外归国人才给实验室注入了新鲜血液,也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技术引入澄江动物群的研究。荧光显微镜、电子扫描显微镜、显微CT……特别值得一提的,是掀起化石观测“革命”的显微CT技术。

“相比咱们熟悉的检查疾病的医用CT,显微CT的精度要高出数十倍。借助它,可以实现化石的三维重建。”刘煜说。

中华微网虫

澄江化石群众节肢动物林乔利虫成虫(A)和体长2毫米幼虫(嵌入图)

澄江东龙潭贝

长形澄江虾

过去,老一辈古生物学家要想看清化石细节,得用放大镜乃至高倍显微镜配合钢针一点点抠,不仅辛苦、费眼,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化石。借力显微CT扫描,不仅可以观察到动物“深藏不露”的精细构造,还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化石完整性。

仅两毫米长的澄江节肢动物幼虫,在显微CT扫描下,腿肢上微米级别的刚毛都清晰可见,腹腔内的软体结构也映入眼帘。“这才能把所有保存在化石内部的信息都提取出来,我们对古生物的认识才能够真正丰富而立体。”刘煜说,正是凭借显微CT技术,云大古生物学团队率先发现了已知最早、最完整的动物中枢神经系统。

青春的血液在奔流

在侯先光、刘煜两代科学家的引领下,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实验室。“古生物学因其交叉性,特别需要多元领域的专业人才支持。”刘煜说。